Monday, November 30, 2015

從盟約神學反省香港的環保問題

香港和世界今天都充斥著環境污染,濫砍濫伐,貧富懸殊和氣候暖化等問題;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從聖經的教導和神學反思來檢視一下本港處理固體廢物面對的環保問題,並從中思考作為信徒的應有態度。以下是網主參考和整理了早前由Galaxysnail 讀者之意見文稿後,總結出信徒可從「盟約神學」來反省香港的環保問題的撮要。

環保問題的癥結

以香港的固體廢物問題為例,它的癥結與現代人自我中心及消費主義是息息相關的,若不對症下藥,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人的健康和生存亦會受到嚴重威脅。

中國神學院余達心牧師認為消費主義或環境生態問題是根源於與深受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余牧指出啟蒙運動高舉理性與科學主義,認定人是獨立而存的「自我主體」﹝ego-subject﹞,理性是人類達至真正自由的動力,結果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現代人又以機械科學理性建構機械宇宙觀,將大自然與生命約化成純物理結構,將「價值」、「意義」局限於「非聖化」﹝desacralized﹞及「非仁化」﹝depersonalized﹞的範疇,剝奪了大自然的神聖內涵。

科學主義亦將人視為只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組由某些物質組成的生化結構,所以人的道德責任頓成一模稜兩可的東西;意義、價值根本地被約化成分子化合作用的產物。西方文化世俗化便在這種精神背景下形成,使基督教義中的人應順服 神及追求屬神的公義之傳統失落,取而代之的是極度個人主義、真理失落導致的道德相對主義,以及誠信、承擔的道德情操的萎縮。當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與個人主義結合時,便形成為20世紀西方特有的自戀文化﹝culture of narcissism﹞,這是生態危機最直接的禍首。

然而,聖經的記載讓我們可以從盟約觀來理解「神--自然」之應有關係及態度,創世記一章告訴我們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是三位一體的神創造的,是屬於 祂的;只有 神才有支配宇宙萬物的主權,人和其他生物只有被 神賜予使用大地的權利。神認同地上一切生物有活命的需要,所以賜予所有生物賴以存活的食物。從創世記可見,在洪水前後,神賜給人的食物既豐富且與其他生物不同,故彼此不應存在惡性競爭,因為神的供應是藉祂所設立的互惠互助「盟約」伙伴關係去成就。人在當中不但擔當了「盟約」的「中保」角色,亦是被神差派在地上作祂「治理」和「管理」的代表。

從神命令人「修理」、「看守」伊甸園去理解祂讓人作「受托者」的心意時,可以看到「修理」、「看守」在舊約聖經中常用於表達人對神的服侍上。同樣「看守」亦常用於宗教責任上,表明人要謹慎遵守、維護 耶和華與人所立的約及 祂給人的命令。這兩個詞的宗教含義表明 神要人用謹慎、充滿敬意的態度對待他要「治理」和「管理」的大地、動物、植物﹝下稱「自然」﹞。所以神給人「治理」和「管理」的吩咐,就不應被理解作「轄制」和「統治」。

此外,人能擔當「中保」和「受托者」的角色全因為人與其他被造物不同。創世記凸顯了人的兩個特質:
1.   人可以和 神相交,也擁有知識、理性和道德意識,且可用愛心與人和其他被造物交往及建立道德關係。因為人是按 神形像而被造的生物。
2.   人和地有著一種本源的關係:人由大地而出,耕耘大地是他的工作,死後他要歸回它。
所以,聖經展示的世界觀是一個「神自然」互動而充滿動感的世界,其焦點不是「誰在中心」,而是在「歷史的展現過程」中「神自然」的盟約關係。

可惜這「盟約」關係卻因人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而破壞了。「分別善惡樹」在希伯來文是由三個名詞組成:「知識、善、惡」。「善」「惡」是希伯來人以兩個對立詞來代表「一切」。亞當及夏娃以為吃了神禁止他們吃的「分別善惡樹」果子,就可以超越創造主與受造物的界線,能像神一樣「能知一切事」,有百分百的「自主和自決權」,想做甚麼就去做。

不過當亞當及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眼睛明亮後,他們「看見」自己不是「能知世上一切事」,而是與蛇一樣的「狡猾」。自此人與人的關係不再坦然,變成互相「轄制」與「詭詐」。人違背神命令的罪,使人與神的關係出現障礙和鴻溝,人亦被逐出伊甸園。「地」亦因人的罪受咒詛,人和地的關係破裂,彼此處於矛盾和對立的狀態;人要終生與地辛苦搏鬥,才可得吃。

人在伊甸園裏時,因聽從神的吩咐和祝福而有力量去執行神托付的「治理」和「管理」工作。但在伊甸園外,人與造物主隔離,失去了神的祝福指引,以致在地上管理不善,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最終亦導致神毀滅性的審判。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人天生就需要 神,但犯罪遠離 神後,人有偏差的神觀、人觀、自然觀,故會自設自造其他的偶像去代替真神來崇拜。

反省回應

神鍾愛與珍惜祂所創造的萬物,當人類受神差遣作「神自然」「盟約」的「中保」及管理大地的僕人時,就必須要以謙卑僕人的心,按主人的旨意和指引去完成責任。人與自然有伙伴拍擋的關係,大地更是他的本源,人在地上不能把自己抽離於大自然之外,對自然漠不關心。當創世記論到 神授權人類去管理和看護大自然時,人無得到授權為一己的貪慾去侮辱自然和另一個人的尊嚴,因為那是對創造主的不敬和蔑視。人類該醒覺自己是環境人 (the environmental being),生態環境的變化正在警告人類要回轉歸向 神,重建與 神、自然、他人、個人、四重關係。否則當這些關係產生矛盾,並激化成仇敵時,人類必然會自招咒詛和災禍。

當然,當我們批判消費主義時,我們需要警惕和關注我們所高舉的會否變成另類偶像?會否毀壞 神與我們所立的約?我們一旦違約,加上拜偶像必換來「困惑、壓迫和恐懼的後果」。

此外,聖經倫理基礎是神與世界的復和,是以恩典為主導的生命轉化倫理。神諭倫理所關注的,是神的主權遍及一切,包括與神立約的子民的價值觀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和「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綱,其焦點是教導上帝子民如何透過「愛你的鄰舍如同自己」這命令,重新理解和實踐摩西的律例。即是說,要完成律法的要求,人必須在待人處事時顯出慈悲和愛心,而不是去剝削和盜取。崇尚及跟隨消費主義或激進的「主義」只會令基督徒與鄰舍﹝人和自然﹞的關係失去倫理道德的基礎。

今天教會的宣教事工都強調傳福音、拯救靈魂、使人悔改歸主、加入教會,我們很易忽略了對大自然這位鄰舍的公義和憐憫責任;聖經宣教神學的內涵來自 神的啟示。神整全的話語清楚的告訴我們,神的大使命不僅只包括人類,也包括了補救因始祖墮落而導致對大自然的禍害。因此,整全的宣教不可能不觸及其他受造物與 神之間的復和。

身為基督徒,我們需要更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將「神自然」盟約的責任付諸實踐,將保護上帝的創造融入日常生活中。這亦是教會的先知性契機,是教會效法昔日舊約先知和主耶穌基督,回應神差遣到世上作鹽作光的使命,好把在 主耶穌裏的盼望和祝福帶給大地眾生。

Howard

參考資料目錄表
1. 余達心:〈生態危機尋禍根〉,《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19911月﹞
2. 李思敬,〈「上帝形象」與「管理大地」〉,《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19911月﹞
3 何崇謙,〈生態神學:自然與我〉,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26期,﹝19911月﹞
4 鄭順佳: 〈基督教倫理基礎 : 一個神學倫理學的進路〉,《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35期,﹝20037月﹞
5 王福義,〈氣候變化的神學反思〉,《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第51期,﹝20117月﹞,頁138142

6. 葉智仁:〈「消費主義的反思如何實踐愛神愛人的教導」〉,《真理報》,﹝20012月﹞。

The Mystery of Time

(1) Preface 1.1   Time is just too ordinary a concept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However, only a few people have seriously inquired into wha...